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便民服務 > 觀光導覽 > 文化資產 > 岸裡大社文書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岸裡大社文書─國之重寶

岸裡大社文書─國之重寶
岸裡大社文書─國之重寶
很少臺灣人知道,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的三件國寶其中一件是出自臺中神岡,更少人知道臺中市神岡區是北臺中平原的開發起源地。而清代臺灣平埔族中唯一比漢人階級高的族群-岸裡大社巴宰族,正是源自於臺中神岡,中央研究院柯志明研究員為此還曾出版「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一書。

我們所知道目前文化部所指定之274件國寶(2016年),絕大多數都是國民政府遷臺時攜運來的故宮文物,極少數是臺灣地區產製的,而〔康熙54年(1716)諸羅縣正堂特委阿莫為土官信牌〕是極少數臺灣產製的國寶其中一件,迄今(2016年)剛好滿三百年。

〔康熙54年(1716)諸羅縣正堂特委阿莫為土官信牌〕是臺灣地區現存最早官方原住民頭目委任狀文獻,也是清政府官方和原住民之間重要之文書,就研究清代臺灣中部原漢族群關係文化史與開發史均具有歷史及文獻價值。這珍貴史料正是出自於臺中神岡-岸裡大社巴宰族,它也見證了北臺中平原開發三百年的歷史。

以下是「岸裡大社文書」各重要典藏處所: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岸裡大社古文書」:《岸裡大社文書》是探索清朝以至日本時期,有關早期臺灣文化開發最佳素材之一。「岸裡大社」為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巴宰族」聚居部落區,號稱有九社,其中居今之臺中市神岡區岸裡及大社二里聲勢最大,故又泛稱岸裡大社。臺灣中部早期開發以岸裡大社為早,在臺灣開拓史上佔有相當重要地位,《岸裡大社文書》即是以岸裡社頭目潘家所留存之文書契字為主內容。……

國立臺灣博物館「岸裡大社文書」:《岸裡大社文書》不僅是孤本資料,也是臺灣中部平埔族社會經濟等研究上極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因其為手書原稿,用語多涉古文罕用字,唯有將之轉換為電子文字檔,並為各件資料建立Metadata(詮釋資料),方能便利使用者檢索及閱讀利用,其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早經諸多學者肯定讚譽。……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張振萬及岸裡社文書」:近十餘年來,臺灣史研究漸成顯學;素有「學術雞肋」之稱的平埔研究也日趨熱絡。在個別族社的研究上,目前以巴宰族(Pazeh)的研究,累積成果較多;除了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的相關研究外,由於近年來出土的「岸裡文書」資料,內容多樣,不僅包含大量的土地關係資料,也有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料。因此,學者以此為基礎,進行歷史學、地理學或社會學的研究;各學科分別由土地經營關係、族群關係、遷徙活動、制度史、社會文化史等角度,討論岸裡社群的土地經營、歷史發展及其社會文化變遷過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岸裡社潘家文書」:岸裡社:1699年臺灣北部爆發吞霄社(在今通霄鎮境)抗官事件,岸裡社在清廷「以番制番」的政策被重用,岸裡社名始為世人所知。岸裡社為巴宰族(Pazeh)之一社群,最初只是對住居在岸裡山附近的土著部落之稱,後來由於其幫助清廷平定地方亂事,聲譽日隆,岸裡社乃成為巴宰族的通稱。其中聚居大甲溪北岸今臺中縣后里鄉舊社村,時稱麻薯舊社者,於18世紀初清康雍年間移居今臺中縣神岡鄉大社村,又為清代以來岸裡社群的主力(宗主)所在,因有「岸裡大社」之稱。……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岸裡大社文書」:岸裡社之名,始見於『諸羅縣志』。為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居部落區,原名 Lahodoboo社,該社號稱有九社,其中居今之臺中神岡鄉之岸裡及大社二村聲勢最大,故又稱岸裡大社。台灣中部早期開發以岸裡大社較早,在臺灣開拓史上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本文書乃岸裡社頭目潘家留存之文書契字,共計1,131件,內容包括官府之通告、諭札、批示等,及民間之招瞨、承瞨、領墾、借銀、借穀等契文,其中地契的數量最多。涵蓋之年代自清乾隆六年(1741)起至民國七年(1918),以乾隆及嘉慶兩朝的數量為最多,這些清代臺灣中部民間經濟關文書,是研究臺灣中部開發史、民族關係及土地制度等問題的珍貴第一手資料。本文書係1938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校友張耀焜所捐贈。……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案下載(或附件)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文化藝術
  • 最後異動日期: 2018-08-06
  • 發布日期: 2017-06-06
  • 發布單位: 臺中市神岡區公所‧人文課
  • 點閱次數: 3024